
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夏天,中国各地遭受到了旷日持久的高温热浪,欧洲、巴基斯坦等很多国家今年也都遇到了高温天气、干旱、洪水这样一些灾害性的天气。这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就在身边,也凸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据黄润秋介绍,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十年来,我国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到了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了2.1倍,突破了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的。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
同时,持续提高碳汇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十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增长了7.1%,达到2.27亿公顷,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森林碳汇增长7.3%,达到每年8.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抵销了我国一年的汽车碳排放量,并大力推进全国的碳市场建设,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态度是坚定的。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言必信、行必果。”黄润秋说。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出席发布会,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我们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50.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我们成功启动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我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全面有效实施,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双赢,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从国际层面,我们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做出了突出的中国贡献。
今天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政策保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全面展示了2021年以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进展。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一是坚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落实“十四五”碳强度下降目标任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的正常生活。
三是稳妥有序地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牢牢把握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具的政策定位,加快推进新的履约周期相关工作,持续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进一步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同时要在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四是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普及,倡导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五是推动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加快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完善气候变化的观测网络,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推进重点领域适应工作,全面提升适应能力。
六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合作共赢,坚持言出必行。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